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通研院”)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推动成立的非营利性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市、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扶持下,致力于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科技创新,聚力打造具备人类核心认知能力的通用智能体,是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有组织的科研,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通研院与山东大学本着强强联合、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旨在贯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重大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新机制,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科领域内拥有扎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独立自主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把握世界人工智能科技发展趋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催生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优秀青年人才。
二、招生计划及培养方式
山东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招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就业方式为非定向,基本学制4-6年,学籍在山东大学,并由山东大学按相关规定转接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
“通计划”联合培养专项采取“双导师制”,由通研院导师与校内导师对专项录取的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通计划”联合培养采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高校依托通研院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需求,或依托通研院发布、双方共同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与通研院开展联培工作。课程学习部分在学生学籍所在高校进行。学生在参与科研实践前,须完成高校相关学科培养方案中所列的必修课程,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并达到所在学校的考核标准。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在通研院完成,由通研院导师联合校内导师主要培养,原则上不少于3年,具体学习年限以学生学籍所在高校规定为准。
“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实践方向及学位论文选题须依据通研院的科研任务布局,并取得校内导师及通研院导师双方认可。校内导师和通研院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环节,论文达到合作高校本专业博士生毕业标准,方可按照学校和相关学院的有关规定申请答辩。通过论文答辩,经合作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培养目标的学生,将颁发该高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下表为“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2026年拟招生学科、方向及双方导师信息。导师情况可查阅相关网站。
招生学院 |
招生专业及代码 |
校内导师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 |
通研院联培导师 |
研究方向 |
联系方式 |
软件学院 |
人工智能0835J1 |
秦学英 |
增强/混合现实、三维视觉、具身智能 |
qxy@sdu.edu.cn |
张振亮 |
统计因果推断、具身智能、多智能体强化学习、虚拟/混合现实 |
zlzhang@bigai.ai |
人工智能0835J1 |
许信顺 |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图文识别、大规模文本图像视频音频内容分析与检索 |
xuxinshun@sdu.edu.cn |
贾子夏 |
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抽取、语义分析、长文本(场景)理解、多模态对话、实时学习 |
jiazixia@bigai.ai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
陈竹敏 |
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 、医疗健康大数据 、推荐系统 |
chenzhumin@sdu.edu.cn |
王俊淇 |
高阶心智理论,最优传输理论,价值建模与学习,优化理论,数学证明推理 |
wangjunqi@bigai.ai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0 |
屠长河 |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几何、机器人 |
chtu@sdu.edu.cn |
马晓健 |
具身智能(Embodied AI),强化学习,多模态理解 |
maxiaojian@bigai.ai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 081104 |
宋然 |
三维显著性分析与检测、三维场景理解、弱监督深度学习、机器人技能学习、机器人智能导航 |
ransong@sdu.edu.cn |
刘腾宇 |
三维场景理解、人体动作生成、机械手灵巧抓握与操作、人和物体交互 |
liutengyu@bigai.ai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 081104 |
荣学文 |
腿足式仿生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液压驱动机器人、液压传动与伺服控制等 |
rongxw@sdu.edu.cn |
王濛 |
机器人,人机交互,嵌入式 |
wangmeng@bigai.ai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081101 |
王炳昌 |
随机控制与分布式博弈、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多智能体(机器人)协作、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
bcwang@sdu.edu.cn |
赵雨涵 |
多智能体决策和博弈、多智能体强化学习 |
zhaoyuhan@bigai.ai |
三、选拔方式
2026年“通计划”联合培养博士生专项计划通过推免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方式招生。
四、申请条件
符合《山东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及联合培养的院系相关学科(类别)规定的报考条件。
五、申请程序
1、网上报名
考生在报考前务必与通研院导师和高校导师沟通招生需求,并在妥善沟通后通过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系统中选择校内导师。
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的报名时间:根据学院安排,另行通知
注意: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院系及专业提出的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通过申请材料审核及综合考核。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提交电子版材料到通研院指定邮箱
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须同时将报考材料电子版以PDF形式发送至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邮箱(tongprogram@bigai.ai),邮件主题及附件文件名标注为“姓名+山东大学+通研院导师姓名+校内导师姓名+通计划”,逾期未提交或所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者,按放弃本专项报考处理。
请按以下内容整理材料:
(1)山东大学网上报名完成后下载的报名表;
(2)《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计划》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进行的科学研究设想(科研规划);
(3)提交本科与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成绩单须加盖学校相关部门公章;
(4)各类外语水平证书或证明材料;
(5) 代表性科学研究成果、科研经历情况,如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全文)、授权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6)往届硕士毕业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研究工作进展报告等;
(7)可证明考生个人能力水平的其他材料。例如:正高职称专家推荐信;其它专业技能证明材料。
注意:考生须保证所有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得伪造有关证明。一经发现作弊行为,经核实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取消学籍。
六、考核程序
山东大学-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计划”2026级博士研究生招生审核分为申请材料审核和综合考核两个阶段。申请材料审核由山东大学通计划专项分会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审核。材料审核完成后将进行考生综合能力考核。形式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七、学费与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和山东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八、录取及其它事项
拟录取工作及其它相关手续,依据山东大学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相关规定执行。
九、联系咨询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座机:010-85413685 (周一至周五9:00-18:00)。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邮箱:tongprogram@bigai.ai
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任玉鑫
电话:0531-88392126
邮箱:renyuxin@sdu.edu.cn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苏崇阳
电话:0532-58630610
邮箱:cs_graduate@sdu.edu.cn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联系人:张炜
电话:0531-88392497
邮箱:csgra@sdu.edu.cn